正文 第五章
23
郑东碰到荣主任,是在临上飞机那天的早上。老荣显得有点老当益壮,笔挺的英国驼丝锦浅色面料西服,深色的衬衫上标准地打着浅灰色真丝绣花领带,三节头咖啡色牛皮鞋擦得锃亮,据他说这是正宗意大利小牛皮。50多岁的老男人,头发稀疏,却梳理得一丝不苟,伏伏贴贴,他是一个极讲究仪表的人,这是常年从事外事工作养成的习惯。他颧骨高耸,两腮缺肉,下巴宽大却刮得铁青,人显得精瘦而又精神癯烁。他是a省出访小组的核心,因为他精通英语,俄语也能来两下。
老荣是“文革”前夕解放军外语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,在部队长年从事情报工作,80年代初期转业,曾长期担任a省外文出版社副总编。因其外形极像《渡江侦察记》中的敌情报处长,又有着在部队干情报工作的经历,绰号“情报处长”;又因其曾经在英国当了一年访问学者,归国后口头上常常是“兄弟当年在英国的时候……人家英国人如何如何”,于是又有了“英国绅士”的美称。老荣的主业是外事工作,另加对外版权贸易,因而出国的机会多,见多识广,侃起国外见闻是眉飞色舞,小眼睛在凸眉穹下神采飞扬。
耕,经常翻译些国外文学作品。1989年“扫黄”办在书刊市场中发现一本《意大利舞女》的长篇小说,很引人注目。有地方文化管理部门送来进行鉴定,看一看是否属应查禁之列。
郑东审读时,大吃一惊,原来是老荣的翻译作品,但是从未听老荣说过。其实这是一本主题非常严肃的作品,故事描写了一位出身贫寒的罗马少女,父亲早亡,为了承担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,做了舞女,母亲去世后,又惨遭继父奸污,少女奋起反抗,刺杀继父,被送上法庭。作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,通过女主人公的坎坷遭遇,可以窥见金钱社会人欲横流、纸醉金迷的腐败现实和下层人民谋生的艰辛。老荣的译文流畅,文笔优美,涉及**,凡露骨渲染之处删繁就简,以诗意化的抽象语言使主人公的****净化。如果说该书存在什么问题的话,就是封面设计过于花里胡哨,内容提要对于性暴力作了不必要的露骨提示,完全是出于出版社商业上的需要。
当郑东打趣地与老荣提及此事,说“老荣怎么弄了一本地摊文学,被人当成非法出版物送来审查”时,老荣神色紧张地说:“别提了,别提了,这事被出版社操作坏了,按合同现在版权期限已满,我将收回,另找一家出版社再版,再版时如出现那些问题,你拿我是问。”
话虽如此说,但是“扫黄”办的弟兄却还是经常拿老荣打趣:“那年,某市文化市场办竟把我们荣主任的大作也当‘黄’书收了,老荣你翻译的那本《舞女》怎么不送上一本给弟兄们观赏、观赏”。
每逢此时,老荣总是宽容地一笑,只是悻悻地说:“唉,别拿我老头子咂味了,书的内容是绝对没问题的,涉‘黄’之处我都做了技术处理,不信翻翻看。”
接着,竟诡谲地一笑说:“我另外送哥儿们一本,也是我翻译的。”遂快步跑到办公室捧来一摞散发着油墨香的图书,那是艾柯卡著的《天才的编辑》。黑色的封面,黑白照片,朴素无华,庄重而典雅。封面勒口竟还印有老荣昂首挺胸、西服笔挺的半身照片。
老荣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版权专家。由于懂外语,被国家版权局指派去英国以访问学者身份进修了一年国际版权法。
有了这段历史,老荣就有了吹牛的资本。如遇厅中心组处以上干部在一起学习、讨论发言时,他就常常中英比较地说:“当年我在英国的时候……。”于是自然使郑东想起《围城》中那位国民党教育部的次长在视察后方三间大学时的口吻:“兄弟当年在英国的时候,……”。只要他一发言,尚未开口,郑东就学着老荣的口气,咳嗽一声:“当年兄弟在英国的时候……”于是,大家哄堂大笑。老荣也只是随和地笑笑,并不生气。
老荣和郑东还是楼上楼下的邻居,一个在三楼,一个在一楼,常常互相串门。郑东学的是中文,老荣学的是外文,中外互补,谈笑风生,奕棋写文,倒也比较融洽。这次出国有老荣作伴,当然是非常愉快的。
24
a省参展小组由5人组成。除郑东、老荣以及两位大学出版社社长外,还有a省青少年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剑平,这是一位大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家。天生的卷发长及后脑勺,宽阔的下巴剃得干干净净,惟唇上常年留着一撮阿拉伯式的小胡子,穿西装不打领带,着牛仔裤不扎皮带,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。两位大学出版社社长均为资深教授,英语略知一二,郑东和剑平则一窍不通,小组自然以老荣为中心。
100多人的庞大展团,分成若干个组活动。老荣接到了分组名单,发现a省小组与h省的宇宙出版中心任铭书等3人分在一起。首先是郑东大感扫兴,因那晚在长江宾馆的一幕印象极深。
而老荣发现这一组的翻译是艾莉莉女士,看着展团成员介绍艾女士那风采斐然的玉照及小照下的简介,他的小眼睛放出光来,兴奋地说:“这小女子原来与我是校友。”他指着简介上的照片对郑东说。
郑东却淡淡地说:“异国他乡遇故知,还是一位大美人呐,荣老艳福不浅啊。这一路不会寂寞,不过我郑重提醒你,这小女子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