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九晴吐槽:“为什么他们要自杀?嫌钱多啊?”
在她理解了所谓的人类生活习惯和社会体系之后,就总是这么吐槽,将钱挂在嘴边上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之一。
我点头,“对。”
但是这回轮到九晴惊诧了,她睁大眼睛的样子仿佛一只猫鼬:“你怎么不反驳?你不是应该很高深莫测的说一定有他们的原因吗?”
……什么是高深莫测?
“不,”我想了一想,“精神病确实是一种奢侈的疾病,因为大部分穷人不会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,而八成自杀者精神都有问题……所以这么说其实没错。”
现在可以找到的亲人和朋友还没来,我先上了一下各种社交网站,还有搜索死者的作品。年熙出道十年,如果顺着一套套看会很浪费时间,但至少要找个大概,等一下和她的亲人聊天的时候才不至于接不上话。
对于我是一个脸盲症患者的事实,九晴已经习惯了,默然地和我一起讨论着那些电影、电视剧。她是国内的明星,三年前就已经提名过一次金棕榈,但只是提名没拿到影后,直到去年才拿到奖座。
这是唯一有用的了,我告诉自己。
在看完这些以后,我才开始顺着九晴的意思去看那些八卦,她非常有兴趣,比我还像一个人类。我跟着一个个点。九晴光看新闻还意犹未尽,点进了热搜下最多评论的一条,逐条评论看。
即使她看得快,也很耗时间。
大多都是一些惋惜和震惊的留言,毕竟人已经死了。自杀的明星不少,但听刚才那些人说,年熙是这些人当中最轰动的一个——她没有烟瘾酒瘾,自然也不吸毒,一向洁身自好,在大多数人看来,她的形象很健康,不至于会自杀。
各种新闻报道和信息扑面而来,不算昂贵的手机上,一个个免费下载的应用程序里,是铺天盖地的新闻,他杀、自杀、抢劫、家暴、车祸,人手书写出来的真实辅以耸人听闻的标题,陈列在好看的界面上,搭配动听的账号名和精心设计的头像,只为了吸引他们看一眼。
最终九晴得出结论:“他们都说很可惜。”
我点头,不说话。
第一个到达黑白的是年熙的经纪人,那个穿着深黑色西装的男人仔细地回忆了一下当他接手年熙以后,她拍过的片子和他对她的印象,随后匆忙地离开了黑白,继续他的工作——处理媒体。
接下来是几个她的朋友和长辈,有人说她是演戏天才,同时也是个绝对的戏痴;她最好的朋友是一名一线影星,据她说年熙人缘其实不算特别好,她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。而这位好友的评价是“她将自己绷得太紧了”。
一位演艺圈的老牌演员,说那些喜欢演戏的人最终都会像年熙一样,迷失在戏里找不到方向;而她的父亲,没能提供什么有利的线索,因为她小时候,他忙于拍戏,根本就不怎么回家,对于年熙的回忆极少无限接近零。
所有人说的话都是一部分拼图,却拼凑不出来完整的一幅图画。
年熙的案子,牵涉到的人已经不是多可以形容的了,而且娱乐圈人太多,可以想象,这次要找人顶多就是找找最固定的几个关系:情人、朋友和亲人了。然后,就没办法继续深入了,接下来剩下的也就是回忆碎片,还有……
我看了下刚才总结出来的所有影片。每个人我都会问一个问题:就是关于年熙,他们印象最深的片子是什么。因为年熙出道很久,等将她的所有作品看完也不用继续总结了,所以我是这么做的。
这么下来,再总结归纳一下,我写一个表格,总结她在初期、中期和后期的片子。
出道作是《迷途》;
第一次获得女配提名是《全城戒备》;
在她转型前演得最好的是《小丑》;
被诸多人认为失败的作品是《绘画》;
第一次提名的是《荒岛》;
而最后一次,也就是拿到影后宝座的,是《人格分裂》。
至于最近一个作品,已经拍摄完毕但是尚未剪辑完成的,是《船与酒》。
而九晴对我的孤陋寡闻啧啧称奇。因为我完全没有看过她的任何一个作品。
如果人生是一张成绩单,那么我在“生活见闻”上的得分大概会是零。
我将所有人说的话整理了下来,九晴在一边绕:“这次的案子……很奇怪欸。”
我挑眉,“为什么这么说?”
九晴坦白,她一下子坐到桌上,这是她偏爱的一个姿势,“如果说明镜是因为自我怀疑,还有父母亲离婚而自杀的话,那么还说得过去,因为她是未成年;而然安自杀,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家里给她的影响太严重了;但如果要用‘父母是他们自杀的原因’这条公式去分析年熙的话,那就不对了。”
她现在如果认真想的话,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,尽管大多数时候是错的。
我点头,“父母会占一个重心,但不会是绝对的原因。”
在前两几桩案子里,父母对死者的影响占了很大一部分,但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事业。
九晴坐在那里,一副等着听讲的样子。
“嗯……这么说吧。”
我拿起旁边的水杯,“父母是杯子,孩子是杯里的水。孩子没成年的时候他们当然呆在杯子里,隔着一层玻璃看着这个世界……如果杯子很脏,水自然也脏,因为他们受了父母影响。但一旦水出了杯子,它还